Go to contents

臉書的“數據醜聞”

Posted March. 21, 2018 08:00   

Updated March. 21, 2018 08:00

한국어

2016年美國大選時,約5000萬餘名臉書用戶的個人資訊被挪用於選舉運動,如今此事引起了巨大的風波。當時的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誘導臉書用戶下載名為“這是你的數碼生活”的應用程式。雖然該程式標榜為“個性測試”,但實際上是根據用戶在臉書上的活動來掌握其政治傾向。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從“劍橋分析”獲得該數據後,制定了針對不同選民的“量身定制型戰略”。美國選民的四分之一遭受了損失。

▷在社交網站上點“贊”,對個人而言是極其不在意的痕跡。但是如果把這些痕跡彙集在一起,情況就大為不同。美國《商業週刊》的首席編輯史蒂芬·貝克在2010年出版的《The Numerati》中指出,把美國選民按社區、性別、人種、有無子女、有無寵物等社交媒體上流露的資訊為基礎,可以分為10個“群體”。該書指出,以此為基礎,可以在選舉中發揮影響力。令人擔憂的是,這已成為現實。

▷實際上,在美國大選時,特朗普陣營利用從“劍橋分析”獲得的數據,在數碼運營上每月花費7000萬美元。特別是在投票前一周,他們以競爭者、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裏·克林頓的支持者為目標,在臉書上展開了“全力戰”。對於對希拉裏友好的黑人選民,他們集中發送帖子,宣稱“希拉裏認為非洲裔美國人(黑人)是掠奪者”。據悉,特朗普陣營當時對這種“量身定制型選舉運動”感到十分滿意。

▷臉書雖然已出面收拾局面,但個人資訊被挪用的危險卻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到處都有企業和機構在尋找人們留下的“痕跡”。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在臉書上保護自己的七個方法”,介紹了“在個人設定中確認公開範圍”、“在同意向陌生企業提供資訊時三思而行”等經驗。難道在社交媒體上點“贊”的時候,也要三思而後行嗎?


洪壽英 gae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