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中秋新禮記

Posted September. 22, 2018 07:39   

Updated September. 22, 2018 07:39

한국어

最近以30期收尾的紀念《東亞日報》創刊的企劃系列《重新書寫的韓國禮記》,受到了讀者的熱烈反響。其中有壹篇回帖引人註目:“父親生前不喜歡喝酒,喜歡喝咖啡,所以說過每次祭祀時‘就給我上點咖啡和香蕉吧’,但因為顧慮別人的眼神,所以沒能做。今年的祭祀,我想做壹次。”

▷原先,我國只在祖先去世的忌日那壹天進行祭祀,節日裏並不進行祭祀。但到了近代,從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起,出現了節日祭祀。據說,像退溪李滉家族這種傳統家庭裏,忌日祭祀要做得到位,但從來沒有做過節日祭祀。如果節日祭祀是在忌日祭祀之外增添其他負擔,還不如不做。

▷在形成“集成村”的農村社會裏,壹到忌日,全家就會聚齊,但隨著產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分散的家人只能在國家公休日或節日裏相聚。祭祀也並不是單純給祖先行大禮,而是後人們分享為祭祀而準備的食物、謀求和睦的過程。由此,最近能讓更多後人們聚在壹起的節日宴席,可以說更有意義。但是據說,過節時兒媳們最討厭的仍然是去婆家,坐在地板上煎制食物直到兩腿發麻。與其在擺宴席的過程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還不如點炸雞外賣來吃,壹家人和睦相處,更符合過節本來的精神。

▷男人們看著電視或者玩著,只有女人們在旁邊為準備食物而費盡心思,這幅場面是每逢節日就會毫不留情地表現出的男女不平等的近代性。雖然希望節日期間能同時去婆家和娘家,但現實中,如果做不到,那麽應該先去娘家。女權主義女性們也很難擺脫稱呼丈夫的弟弟妹妹們為少爺、小姐的言語習慣。沒有什麽比禮儀更易失去本來的精神,只停留在形式上。如何將容易被形式化的禮儀與時代精神相協調? 這是需要經常重新書寫的新禮記的課題。


宋平寅評論員 pis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