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因指揮棒而過世的法國作曲家呂利

Posted March. 21, 2017 07:10   

Updated March. 21, 2017 07:20

한국어
音樂家們各自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樂器。指揮家雖然也拿著工具,但並不發出聲音。甚至即使沒有也無所謂。那就是指揮棒。

 當今這種指揮棒大體上是在1810年至1840年間擴散開來的。浪漫主義初期時代。據悉,作爲作曲家和指揮家都有著很大的名氣的門德爾松在普及指揮棒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旦使用指揮棒,指揮者的節拍和強弱指示顯示得很清楚,即使在黑暗的燈光下也可以很容易地看明白。但是因無法體現手指的細膩的表情等理由不使用指揮棒的指揮家也很多。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總監兼英國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家瓦萊裏•格裏耶夫以拿著只有牙簽大小的指揮棒進行指揮而出名。

 但是指揮棒早在比浪漫主義時代更以前的巴洛克時代就已在使用。據悉,在這一時期樂團的合奏本身還不是十分精密,因此不違背節拍進行演奏才是樂團的重大課題。于是乎,鼓勵指揮家用沈重的樹棒咚咚地敲擊音樂廳的地板以保持節拍的一致性。因此,音樂史上著名的事故發生了。

 1687年,曾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的宮廷音樂家作曲家的讓-巴蒂斯特•呂利在指揮自己的感恩頌(Te Deum)的過程中被沈重的指揮棒砸到了腳指頭,結果傷口化膿導致了敗血症,法國古典歌劇和芭蕾的開拓者呂利最終就這樣被指揮棒奪走了生命。

 差不多在一個世紀以前,聆聽像呂利一樣被稱爲“音樂之父”的巴赫和“音樂之母”的亨德爾以前的音樂家們的作品的機會並不多。但是數碼時代開啓之後,很多國家的初、中期巴洛克音樂具有的獨特魅力被重新發現,如今更是出現了包括引領他走向死亡的《感恩頌》在內的各種唱片。明天(22日)是“太陽王的男人”呂利因指揮棒而過世的330周年的日子。



柳允鍾記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