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從劉曉波之死看中國人權意識

Posted July. 15, 2017 07:14   

Updated July. 15, 2017 07:57

한국어

  中國的人權運動家、首個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62歲),13日因肝癌結束了人生。他在2009年因煽動顛覆國家罪被判11年有期徒刑入獄,今年5月被確診進入肝癌晚期,上個月底在危急狀態被保外就醫,最終仍然以犯人身份離開人世。以他的死亡為契機,批評中國鎮壓人權的輿論有如水沸。雖然全世界都在為人權鬥士的悲痛之死表示哀悼,而中國的輿論卻都保持沉默。

 中國民主化運動的巨星劉曉波以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為契機,從學者成為反體制運動家。當時他從美國回國領導民主化運動,2008年主導署名敦促結束共產黨一黨獨裁的“2008憲章”,經歷了四次入獄和獲釋。其夫人劉霞也在森嚴的監視中被軟禁在家。但是,他沒有像其他反體制人士一樣選擇流亡國外,而是忍受了殘酷的鎮壓。為的是信守“獨裁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屈服、沉默以及對獨裁的讚揚”這一信念。2010年他在獄中聽到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頒獎儀式上用一把“空椅子”表示堅持。這一次,中國政府沒有同意他願與妻子一道到海外接受治療的最後懇求。

 自由和基本人權是人類的普遍價值。正因如此,1948年發表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才會強調:“每個人類成員都有天賦的尊嚴和同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這一觀念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每當面對侵犯人權的批評,都以“干涉內政”相回應。國際社會為紀念劉曉波為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而鬥爭提出了釋放請求,但中國表示拒絕。

 中國不僅人權狀況糟糕,從它在國際社會上的舉動來看,也難以看做是真正的大國。這是因為,中國雖然以“新型大國”自居,但沒有顯示應有的責任觀念和領導力。無論是對韓國部署薩德採取粗暴的報復,還是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中誇耀實力等,都是霸權主義的典型例子。現在中國對於自己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新形象,必須感到沉重的責任。首先,保護像個人的人生是文明國家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不改善粗暴踐踏一個人的尊嚴的野蠻行為,不但成不了世界的領導國家,還會受到文明國家不達標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