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專欄》“年輕人”的社會貢獻

Posted January. 12, 2018 08:07   

Updated January. 12, 2018 08:32

한국어

1956年,英國劇作家約翰·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登上了倫敦的話劇舞臺。這一話劇描寫的是失去希望的二三十歲年輕人的煩惱。對二戰以後不合理的現實懷有反感的年輕人對此劇十分狂熱。在文學作品中尤為突出,誕生了對此贊同的“憤怒的年輕人”(Angry Young Man)。

▷英國美術家達米安·赫斯特在讀大學時組建了YBA(Young British Artist,年輕英國藝術家),1991年舉行了首個個人展。主題是《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是在充滿甲醛的玻璃展廳裏,掛起了鯊魚的屍體,並連接上馬達使其活動。這一展出令美術界陷入了衝擊,他一躍成為YBA的領頭羊。直到如今,他仍然是世界上最“昂貴的”作家之一。

 ▷“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年輕朋友們”(YFM,Young Friends for the Museum)回購了流失到日本的佛龕,9日捐贈給了國立中央博物館。YFM是贊助國立中央博物館的3000多名會員中50歲以下的年輕企業家團體。該團體在新世界副會長鄭溶鎮、《先驅報》會長洪政旭等人的主導下,組成於2008年。參與者有SUNATFOOD代表南洙正(音譯,下同)、NEOPLUS副會長朴鎮元、GLMI代表朴先正、GS EPS代表許容洙等90多人。他們在2014年回收高麗螺鈿漆器時,也通過捐款支援了部分費用。

 ▷我國最早出現“年輕人”(Young Man)一詞,始於YMCA(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基督教青年聯合會)1903年成立之時。當時的“年輕人”積極鼓吹近代意識、獻身民權和農村運動,並於1905年普及了棒球。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軍方獨裁政權時期,他們為民主化運動作出了貢獻。“年輕人”的形象雖然隨著時代發生變化,但一說起“年輕人”,就會想起憤怒的臉龐。但是YFM展示了“年輕人”的新面貌。在以更加具有嫺熟的文化方式作出社會貢獻方面,年輕的經營人們尤為如此。



李光杓 kp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