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如果經常聽貝多芬的奏鳴曲

Posted May. 30, 2018 08:15   

Updated May. 30, 2018 08:15

한국어

音樂有時候能改變壹個人。甚至有人說,“所有的藝術都不斷地向往音樂的狀態”,音樂有那樣的魔力,說不定是理所應當的。德國導演弗洛蘭·漢克爾·唐納斯馬克《別樣人生》是壹部讓人感動的電影,講述了音樂如何改變人的故事。

其背景是統壹前的東德。主人公維斯勒上尉是施塔西即國家安全局所屬的審問及竊聽專家。這是壹個對黑名單上的人進行竊聽、必要時進行審問、拷問,不會因此流血流淚的“機器人”。

這壹次他要監視的人物是個名叫德萊曼的知名劇作家。他完美地在作家家裏每個角落都設置了竊聽器,監視他所有的壹切,甚至能聽見他呼吸的聲音。某壹天,德萊曼接到壹個電話,得知壹名不為政權所容、長期被禁止工作的著名導演自殺身亡,感到非常悲傷。然後,他想念著那名導演,開始用那位導演贈送的樂譜,用鋼琴彈奏奏鳴曲。電影無法再現的、想象中的音樂流淌著。通過竊聽裝置的耳機聽著音樂,維斯勒的臉上浮現出以前從沒有過的表情。這是他從“機器人”轉變為“人”的瞬間。

德萊曼撰寫了關於東德高壓現實的文章,刊登在西德的報紙上,但他並沒有因此出事,這都是因為維斯勒的變化。維斯勒為了保護他,制作了虛假報告,甚至還銷毀了犯罪的決定性證據——打字機。憑借“把人性的東西淩駕於理念之上、把感情放在原則之上、把愛情放在嚴格之上”的音樂的力量,這壹切才成為可能。

在這裏問壹個問題。如果說列寧更加多聽壹聽他所喜歡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會像維斯勒上尉那樣變得更為人性嗎?換而言之,如果相信列寧所說的“為了革命事業壹定要聽《熱情》奏鳴曲”,歷史又會怎樣呢? 這是該片提出的略帶天真的經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