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大韓民國”號能承載多少難民?

Posted July. 27, 2018 07:42   

Updated July. 27, 2018 07:42

한국어

我們正坐在救生艇在海上漂流。船上有50人,還可以乘坐10人。在救生艇外,有100人掙紮著乞求救助。我們應該怎麽辦呢?

可以有三種選擇。壹是盡可能全部救助。二是只救10個人。三是視而不見。大抵會選擇壹和二。但是,1985年提出這壹“救生艇倫理”的美國生態學家伽利特·哈丁說,三才是正確答案。如果在定員60人的船上乘坐150人,將全部死亡。挑其中10個人也不像話。以防萬壹,船上也要留有余地,100人中又如何挑選出10人?優秀的人? 迫切的人? 還是按照先後順序?哈丁通過救生艇的比喻,提出“完美的定義只會帶來完美的完蛋”,想要阻止人口過剩造成的環境破壞,就不能幫助落後國家”,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指責。

利用救生艇倫理來解決壹下因濟州島也門難民事件而掀起的難民爭論吧。有人主張,最大限度地收容處於危機之中的難民是人類應盡的義務。韓國1992年加入難民公約,又在亞洲最早制訂難民法,是保護難民領域的發達國家。但是截至今年6月,被韓國認定為難民的人為849人,難民認定率只有4%。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比率為25∼45%。難道只有韓國才湧來大量假難民嗎? 如果並非如此,認定率至少應該達到兩位數。

相反,也有意見認為應該加強難民審查程序或廢除難民法。也就是說,本來就沒有就業機會,“松坡三母女”們也有很多,如果被難民搶走工作崗位,給他們福利待遇,再加上犯罪和恐怖主義的威脅,連同我們自己也會死掉。尤其是20多歲和女性們反對難民的比率相對較高,也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崗位和安全問題的恐懼感更高。

是人道優先,還是國民優先? 就像大部分困境那樣,難民困境的答案也在兩個極端之間。這就是亞裏士多德所說的“中庸之道(golden mean)”。例如,在“逞能”和“膽怯”的兩極分化之間,還有“勇氣”。但是,中庸之道因人而異。擅長遊泳的人拯救落水的人是勇氣,對此視而不見就是膽怯。但是不會遊泳卻跑得快的人跳進水裏則是逞能。那麽,視而不見就不是膽怯,為去求助而跑開就是勇氣。

有很多外國人聲稱為了躲避貧困、戰爭、政治迫害,正朝著乘坐“韓國號”而行的我們揮手求助。世界排名前十的經濟大國對他們視而不見的做法是懦弱的。現在不能後退壹步,廢除難民法,退出難民協議。在加入難民公約的140多個國家中,沒有壹個國家退出。即便如此,接受能力以外的做法則是逞能。因勞動力不足而向外國工人敞開大門的日本,難民認定率也只有0.2%。作為替代方案,日本繳納了很多援助(2017年聯合國難民署國家捐款額第四位)。

韓國蓋洛普最近針對1002名成年男女就濟州島也門難民申請者進行調查,回答“盡可能接受”(11%)或“盡量少接受”(62%)的意見占比例最大。政府對要求取消難民法的國民請願的答復時限是8月13日。期待拿出“勇氣”,而不是“膽怯”或“逞能”的答案。


李珍暎 eco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