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人工智能無法企及的“指尖”競爭力

Posted September. 27, 2018 07:47   

Updated September. 27, 2018 07:47

한국어

筆者在當常駐東京記者的2014年10月,曾訪問過位於日本岐阜縣大垣市的壹家中小企業。它就是生產超精密金屬模具產品的“大垣精工”。代表產品是用於電腦硬盤驅動器的零部件。零部件中最有特點的,是保持以8納米(1納米為10億分之1米)為間隔的均勻縫隙。公司社長上田勝弘(音譯)表示:“這壹精度相當於讓飛機以與地上保持1毫米的方式飛行。包括小垣精工在內,全世界只有4家公司能夠生產。”

韓國模具公司也能生產這樣的零部件嗎? 記者向韓國金屬模具工業協同組合理事長樸淳黃(音譯)進行了解。“這不容易。要想在加工表面時保持8納米的均勻縫隙,就必須在作業場內完全保持沒有震動。旁邊的公路上也不能有車輛經過。既要管理溫度和濕度,設備也不能發熱。技術能力也必須很高。”

迄今為止,韓國和日本的技術能力還存在差距。據本報最近結束連載的《守護韓國制造業的黃金時間》系列報道,在機械產業的競爭力方面,日本比韓國領先2~4年。韓國去年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出現了283億美元(約315800億韓元)的逆差,主要赤字產品就是零部件、原材料等機械產業的中間產品。

韓國出口越多,就要購買更多的日本零部件和原材料。因此,對日貿易收支自1965年與日本恢復邦交以來,壹次都沒有出現順差。對於韓國的處境,日本經濟評論家小室直樹將韓國稱為“鸕鶿經濟”。把韓國經濟比喻為脖子上纏著繩子的水鳥鸕鶿,它不能吞下捕獲的魚,只能被釣魚者搶走。

從很久以前開始,韓國政府、地方自治團體、機械相關組合就不斷尋找解決方法。零部件材料競爭力強化方案、零部件原材料國產化對策、支持零部件原材料產業的基礎產業的“根產業支援中心”……雖然出臺了諸多對策,但至今未能超越日本。

原因有很多。壹口井挖到底的日本特有文化、全球對日本產超精密零部件的需求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開發等,是日本機械產業發展的原動力。相反,韓國中小企業即使生產出與日本類似的產品,也需要時間來得到市場的信任。很多企業因無法撐過這壹期間而倒閉。

記者想在韓日差距的原因中增加“指尖”競爭力的差距。上田社長表示:“超精密技術出自人的指尖。我們公司尊重這些技術人員。就算到了退休年齡,也不放他們退休。”小垣精工有220名職工,當時超過65歲的職員有8人。因為沒有法定退休年齡,所以70歲以後也可以工作。

上田社長向日本國內外企業公開了工作現場。他還從競爭公司韓國金屬模具中小企業那裏招收研修生。記者問“技術不會被盜用嗎?”他回答說:“指尖上熟練的技術,壹兩個月是學不會的。要工作數十年才能消化。”

最近,全世界都掀起了人工智能熱潮。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職業。但是,如果在壹口井裏挖掘數十年才能熟練掌握精密技術,就無需害怕人工智能。延長退休年齡將隨之而來。


朴亨俊 次長 loves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