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淺川巧和小盤的再發現

Posted March. 09, 2017 07:03   

Updated March. 09, 2017 07:14

한국어

2012 年上映的韓日合拍電影《白瓷人—變成朝鮮的泥土》,講述了在日本佔領時期居住在韓國的日本人淺川巧(1891~1931)的人生故事。淺川巧跟著哥哥淺川伯教于1914年來到了韓國,他穿韓服,講韓語,致力於綠化韓國的山川,熱愛韓國的白瓷和工藝品,並熱衷於收集。

著名的民間藝術研究大家柳宗悅認識到韓國工藝之美,便是因為淺川兄弟。1916年,兄長淺川伯教向柳宗悅贈送了朝鮮的青花白瓷作為禮物,從此開始,柳宗悅便被韓國工藝所吸引。淺川兄弟和柳宗悅不斷收集朝鮮的陶瓷和木工藝品以及金屬工藝品,最終在1924年建立了朝鮮民族美術館。

在電影中,淺川巧被稱為“像白瓷一樣的人”,這是因為他收集和研究白瓷的緣故。但是,對他來說還有一樣和白瓷同樣重要的,這便是小盤。他收集並調查了小盤,並於1929年將其成果寫入了《朝鮮的小盤》一書。這是國內最初的研究小盤的書籍。書中有這樣的記述:“如果現在不做,擔心將有更多的小盤會消失,因此首先作此記錄。”他比韓國人更愛韓國的小盤。他接著寫道:“朝鮮小盤有著樸素的美和端正的形象,一直在我們的身邊服務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其雅趣與日俱增……”

在此之前,小盤僅是平凡的日常用品。但淺川巧卻發現了小盤的美。人們也開始在博物館鑒賞小盤,並為之獲得美的感動,日常用品成為了藝術品。現在,我們喜歡小盤,感受小盤的美,應該說是托了淺川巧的福。

1931年,淺川巧在首爾準備植樹活動的時候,突發急性肺炎去世。葬禮是韓國式的,韓國人爭先恐後參加了他的葬禮。在首爾忘憂歷史文化公園(原忘憂墓地公園)一處可以俯瞰漢江的向陽之地,有淺川巧的墓地。墓碑上這樣寫道:“熱愛韓國的山川和民間藝術,生活在韓國人心中的一位日本人,在這裡化作了韓國的泥土。”4月2日,是淺川巧的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