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憤怒調節障礙

Posted June. 20, 2017 07:15   

Updated June. 20, 2017 07:32

한국어

“你爸爸是做什麼的?”2001年開畫的電影《朋友》中,老師一邊揍高中生東洙和俊碩這兩個主人公,一邊問他們。東洙的父親是葬儀師,俊碩的父親則是前任黑幫老大。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難以坦率回答的職業。東洙雖然老老實實挨揍,但俊碩卻在趴著遭到腳踢之後,跳起來要和老師打架。動不動就對學生們拳腳相向的老師,和忍到最後的俊碩兩個人中間,誰的感情控制能力更強呢?

  ▷壓制不住怒火,既可能是生物學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難以承受的社會生活的壓力或不滿。明確地分開兩方面因素,診斷出正確原因,並非易事。不過,“憤怒犯罪”確實相當不少。員警廳的《2015年統計年報》顯示,傷害或施暴等372723件暴力犯罪中,出於偶發動機或不滿意現實的案子,比例多達41.3%。975件殺人或殺人未遂等重案中,上述原因所占比例也高達41.3%。

  ▷因特網修理工被殺案、外牆塗色工墜落死、針對指導教授的土炸彈襲擊等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可以歸類為憤怒調節障礙引起的犯罪。受害者大抵是社會弱勢群體。過於激烈的競爭已成家常便飯,要求親切的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增加,他們受到情緒勞動的煎熬最後爆發的案件接連發生。甚至有人想到,是不是需要設立制度性的“憤怒發洩口”,在街頭安排專門挨揍的人,人們只要出點錢就可以任意敲打來發洩情緒。

▷不少大企業從本世紀初開始,就在公司內外設立商談中心,未雨綢繆地消除員工們的怒氣。這種制度的目的,就是在家裏或單位剛剛冒頭的小小憤怒產生無法收拾的後果之前,給予哄慰。自不待言,每個國民都應自行努力調節感情。但是,促發憤怒的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必須由政治來解決。但是,令人憤怒的是,青瓦臺和朝野政黨都堅持自己是正確的,對於這一急迫的問題似乎毫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