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如何看待“曆史事實”

Posted April. 15, 2017 07:23   

Updated April. 15, 2017 07:33

한국어
“知道曆史會變得幸福而不懂曆史就會變得很不幸嗎? 如果這裏所說的‘曆史’意味著‘事實’的話,那麽這本書的回答卻是‘實則不然’。”這是譯者的話。“曆史由勝利者書寫”的這種說法雖然是陳腔濫調,但很多人都同意這一說法。即使不一定是“勝者”,對史實的記錄因執筆者的缜密和誠實、價值觀的嚴守中立將絕對依靠其信賴度。

 在比利時出身的曆史學者的作者17年前首次出版的這本書的2015年修訂版序文中這樣寫道,“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並非完美且客觀的。提倡客觀性這件事相當一部分是熟悉的說法,那只不過是像客觀那樣通用的大多數意見而已。”

 作者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美國。他指出,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履行的作用爲主題進行的曆史研究大致接近“暖融融的曆史文學”。在戰爭中左右美國的作用的並非在好萊塢電影中重複展現的自由守護的理想,而是大企業和金融公司的利益追求欲望,這是他的見解。

 “掌握美國這個國家的運營主導權的權貴,比起其他利益更重視經濟利益和事業利害關系。這個國家的神經中樞是類似福特、通用、IBM等大型企業。IBM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時期享有曆史最好景況。IBM的德國子公司Dehomag提供了負責扣押猶太人的財産及至屠殺他們的所有事務的“穿孔卡技術”。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在1938年7月30日他的75歲生日當天獲得了納粹德國向外國人頒發的最高勳章。在從德國駐美國克利夫蘭領事那裏接過希特勒送來的勳章的照片中,福特的表情中充滿了自豪感。位于德國科隆的福特的德國分公司福特-維勒克在1930年代得益于希特勒取消工會獲得了巨大利益。

 在作者看來爲,曾起到希特勒掀起的軍需産業的核心作用的美國企業並不希望與德國進行戰爭,1941年12月11日因希特勒毫無征兆的宣戰從而導致美國被意外卷入了戰爭。在俄羅斯莫斯科戰線上迎來危機的希特勒試圖讓空襲美國珍珠港的日本去對抗蘇聯從而向美國宣戰。

 爲了確保東亞地區主導權戰爭希望與日本打仗的美國故意誘導珍珠港奇襲、爲了在蘇聯加入到東亞戰爭之前盡快結束戰爭而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爆炸的解釋顯然並不“客觀”。但防衛産業這一單詞同化而來的軍需産業成爲振興美國經濟的基礎卻是准確無誤的事實。美國的“好戰”論經過冷戰之後不斷變形並逐漸擴大。

 如果譯者所說的“幸福”並非“回避現實”的意思的話,那麽作爲重新審視熟悉的曆史的窗口這本書將是很有用的。



孫宅均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