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致命的氣象異變反常酷暑……怨天要到哪一天爲止?

致命的氣象異變反常酷暑……怨天要到哪一天爲止?

Posted August. 11, 2018 07:47   

Updated August. 11, 2018 07:48

한국어

明知道是騙人的,卻還是會上當受騙。

爲什麽不是這樣呢? 這種天氣裏居然看《酷暑社會》?假裝沒看見就更奇怪了。雖然這時候出這本書的意圖很是明顯,但另一方面還是非常感激。就像副標題一樣,“酷暑是如何改變社會的呢?”如今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身臨絕境的話題。會欣然地被誘惑。

先說一句,這本書是2002年出版的。雖然翻譯的是2015年的再版本,但除了序言是新寫的之外,其余說的都是“老事情”。其中記述的是1995年7月美國芝加哥因酷暑造成521人死亡的事件,距今已經23年。但是,爲什麽還有就像是遭遇“現在、這裏”的即視感呢?

身爲紐約大學教授的作者,故鄉是發生災難的芝加哥。他堅持不懈地深究自己家鄉發生的事情。事實上,雖然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但在社會層面進行分析,不是一件因爲空閑就會想去做的事情。它屬于自然災害,而且還不像地震和台風等屬于極端事件,因此更不受到關注。但作者認爲,即便如此,對酷暑的“事後分析”還是必不可少的。

“大部分時間裏,最致命形態的氣候異變是酷暑。酷暑無聲無息地到來,悄悄地、不爲人注意地奪走了人們的生命。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對酷暑置之不理……可以確定預測的是,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上的氣候變化,將成爲研究和大衆集中參與的最重要的問題。”

乍一看,自然災害似乎無法避免。但是我們也經曆過無數的風風雨雨。大部分天災是由于人禍,小事變成了大事。當時的芝加哥也是如此。雖然把市民推向死亡的是異常的高溫,但不把它降到最低,反而火上澆油的,是人類的愚昧。作者溫和地表示,這是“系統”的問題。

當然,酷暑發展成爲慘禍,是因爲各種複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無論是誰,都可以預料到犧牲者大多數是貧困階層的單身老人。芝加哥的北代伊爾和南代伊爾都是貧民區,但一條馬路之隔,死亡率也相差甚遠。北代伊爾經濟落後,在許多居民離開後,成了罪犯的根據地。因此老人們不願出門,處于孤立無援的情況。相反,南代伊爾雖然貧窮,但人口密集,街道上到處都是銀行和商店。即使發生緊急事態,也有可以求助的社區,從而避免了最壞的局面。

但是,我們不能認爲這一切都是因爲沒有人情味的鄰居問題。之所以淪落爲如此地步,是因爲市政府(或政府)缺乏應對危機狀況的戰略,應急救助系統的靈活運用也不完善。不僅如此,地方自治團體只顧追求“效率”的傾向,只顧追逐“刺激性”事件的輿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當時芝加哥市長還熱衷于掩蓋弱點的“宣傳”。即使不能因爲糾正而得到關注,默默地解決城市底層的本質問題更爲重要。

《酷暑社會》是一本越讀越覺得沈悶的書。啊,作者的分析是非常明確幹脆的。說的是書中浮現出了處處重疊的我們的樣子。別人的國家也是如此,因而感到安慰,這也令人感到苦澀。一年一年夏天正變得更熱,被稱爲“人災共和國”的韓國將會怎樣? 忽然間,把書名錯看成了《酷暑地獄》。本書原名爲《熱浪:芝加哥之災的社會剖析》(《HEAT WAVE:A Social Autopsy of Disaster in Chicago》)。


丁陽煥 ra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