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把就业机会赶到海外的首都圈限制,必须立刻清除

把就业机会赶到海外的首都圈限制,必须立刻清除

Posted July. 28, 2016 07:26   

Updated July. 28, 2016 07:46

한국어

一项分析指出,自2009年以来的5年期间,由于首都圈存在的各种限制,撤销投资的企业中,转往地方的有9家,而移师海外的有28家。这一报告发表在韩国经济研究院于26日举行的“首都圈限制、争议和政策课题”讨论会上。这一期间,共有62家企业错失新设、增设工厂的投资时机,总共导致33329亿韩元的经济损失,也失去了12059个本应创造的就业机会。1982年出于诱导地方发展这一宗旨而实施的首都圈限制政策,产生了把企业和就业驱赶到海外的副作用。

由于首都圈整备企划法、国土基本法、开发限制地区的提定和管理法等明示的的重复限制,韩国被打上了难以从事企业经营的烙印。而在限制的死角地带,未经许可就设立的工厂林立,环境污染反而进一步加剧。虽然政府方面是在期待勒紧首都地区就会给地方增加就业岗位,但这是对企业重视工厂选址条件这一现实视而不见的桌上行政。

朴槿惠政府提出“不分首都圈、非首都圈,从功能来进行考虑”,把它作为放宽首都圈限制的方法。因为如果光挑选首都圈取消诸多限制,肯定会引起地方的反对,因而采取了不明确标注优惠地区的迂回战略。限制纪要和课题推进(2014年12月)、放宽对批准工业园区的限制(2015年7月)、引起无限制地区(2015月12月)等措施,正是根据上述政策制订推出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最近的经济形势证明,光凭边边角角的放宽限制,只能导致就业和增长两只兔子都抓不到这一结局。

非首都圈的地方自治团体担心,一旦首都圈放开限制,地方经济会遭受损害。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偏差,他们的担心可以理解。造船、钢铁、汽车等重厚长大型产业依然适于港口附近地区,选定无限制区等特化产业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移让批准权,以安抚地方政府的被剥夺感,也是值得研究的方案。

共同民主党议员郑成浩(京畿道杨州)最近作为在野党议员,提议10年来首次对首都圈整备法进行修订、推动放宽限制,值得预以关注。这意味着,不把首都圈的限制当作理念的杠杆,而是开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朝野政党和政府聚在一起,应首先放宽新设工厂、增设工厂的限制,并寻找将有关成果与地方进行分享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