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怎么才是迎接临终的“正确方式”?

Posted March. 05, 2018 07:55   

Updated March. 05, 2018 07:55

한국어

―听说您每天早上都会关注报纸上的讣告报道。

“每天阅读讣告报道是想寻找临终的榜样。从我们的讣告上看,大部分是有关经济世俗方面成就的故事。我很想见到在死前或面临死亡时,如何结束生命等问题,但很难找到这样的讣闻(Obituary)。

 ―那么,您期待的临终榜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久前,某人 给了讲了一个去60多岁的葬礼上的故事。在出殡之后前往火葬场的路上,在殡葬车内播放了离开人世的故人的影像。‘我感谢您在这个下雨的阴天参加我的葬礼。…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真是太感人了,我很高兴能平安地完成我的一生。深深地感谢前来吊唁的各位。’大概是这样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下雨的日子里,配合着天气,拍摄了几段影像留下下来。令人惊讶和感动不是吗。在这样的死亡之前,做好收尾工作很重要。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我们对死亡的反省不够,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朝鲜时代的儒教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影响。儒教没有来生观(对来世的看法)。所以会执着于现状。就算在谈到死亡时,也常常会使用阴间使者带走我们这类的描述。”

 ―医生是救活的职业,那么您又是在何时、如何关注死亡的呢?

“大概是15年前,在我50岁之前。如果我死了会怎么样,突然会产生这样的不安情绪。即便如此,这不是一件去教会会寺庙就能解决的事情,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医生来说,对死后生产生关注并对整个死亡感到苦恼。”

 ―对死亡产生关注并反省之后,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到那时为止,我一直在学习并认真写论文。但是,我逐渐意识到了生活的有限性、死亡的不可预测性、存在的重要性。后来有了整理自身的习惯。整理讲课资料,整理工资明细,并向首尔大学医院医学博物馆进行捐赠,当然也准备了遗书。与我的葬礼相匹配的音乐也准备了200首左右。我想把音乐往前分拣。”

 在采访过程中,他坦言,“事实上在住院时,经常会产生自杀的冲动。但是对死亡关注并学习后完全克服了这种冲动。”对死亡的反省能安慰内心,使人更积极地生活。

 郑教授从2007年12月开始一直在讲授死亡学。作为韩国死亡学会理事参与,不仅不定期地举行死亡学会讲座,还辗转全国各地与大众交流对死亡的看法。大学的最高层课程、医学相关学会、70多岁的高中同窗会等,讲座对象也是多种多样。最近,他在首尔大学医科大学开设了死亡学讲座。他的死亡学讲课本月将迎来第470节。

 ―在死亡学、死亡教育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基本宗旨是,并非要远离死亡,而是将死亡视作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经常反省。”

 ―没有误解和抗拒心里吗?

“到现在也还有一提到死亡就会产生抗拒心里的人。在某个机关中,听说讲课题目中有‘死亡’一词马上拒绝,在不改变内容的情况下把死亡换成了‘美丽的结束’后马上OK了。还有一次是在济州讲课时,一位妈妈拉着一名小学3年级的学生。比想象的要认真听讲。德国从小学5年级开始就学习死亡教育。虽然讲的是如何看待伴侣动物的死亡。高中的时候,伦理时间要讨论‘如何对待被宣告人生进入倒计时这件事’。可不否认的是,学习死亡教育,社会变得更加成熟。

 ―听说讲课时您会说一些近死体验的故事。

 “近死体验是暂时性的死亡体验。瞬间心跳脉搏停止,通过心肺复苏术回生的人当中10 ~ 25%的人拥有近死体验。出体经验(所谓的灵魂出窍)、与亮光的通信、与已经离开人世的亲人的会面等是近死体验的主要类型。”

 ―听起来很神秘…那到底有没有灵魂呢?

“一提到近死体验就会让人产生灵性术之类的想法,但其实不是,这是科学的真实存在。我介绍的近死体验是收录在Lancet和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等医学专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内容。不是灵魂的存在与否,而是可以通过即使肉体停止运作而意识仍清晰地保留的体验了解。神秘体验无法刊登在这样的学术刊物上不是吗。”

 ―其他人的近死体验为何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呢?

“他人的近死体验可以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虽然是瞬间的死亡,但它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痛苦的。特别是像癌症晚期患者这种面临死亡的人,可以大大地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积极性的变化也有助于预防自杀。我15年前之所以能战胜死亡恐惧,主要是得益于学习了近死体验现象。”

 ―最近人们几乎都是在医院中结束生命。

“韩国是迎接最悲惨的临终的国家。在重症监护室依靠人工呼吸机,无法和家人见最后一面,痛苦地离开人世。这距离有品位的死亡非常遥远、这是孤独悲惨的死亡。仅在数十年前,孙子孙女在家中陪爷爷奶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但似乎重症监护室更喧闹拥挤了。

“由于科学和医学的发达,增加了维持生命治疗。如果患者或家属医护人员没有提出延长生命的治疗的话,将被视作医疗行为的失败。但是晚期癌症患者到底是否必须适用维持生命治疗,还是一个疑问。”

 ―您赞同最近实施的“维持生命治疗决定法”吗?

“是的。无意义的维持生命治疗只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并给家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维持生命治疗决定法在日本无法立法,但在韩国却立法了。执着于维持生命治疗的惯例应该修改。”

 ―也有不知道自己是晚期癌症患者,但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人。

“有的家人不会告诉癌症晚期患者当事人该事实。那个其实不好。向患者说明病情并寻求理解,患者才能积极地接受治疗,才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并努力地过剩下的生活。就这样安心地迎接死亡的做法才是有尊严的死。”

 ―您的意思是说患者有准备自己的死亡的权利是吧。

“几天旅行回来时我也对家人说过‘好好在文坛干,好好吃饭’这样的话,但去死亡旅行的庭院里并不能说任何故事,应该只能闭着眼睛吧。”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对生存的期待更大了。

“事实上最近我国社会各处似乎都煽动着‘100岁幻想’。要说100岁时代很容易,但说实话真活到100岁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我的看法是,无论是80还是90,如果过着与众不同的精彩的生活,那么现在比起延长生命的长度,我们更需要好好收尾生活的姿态。”

 ―如果去周围人的葬礼,会有什么感想?

“如果去韩国的医院殡仪馆的话,没有亡者。尸体也不在那里,而是在有点远的冷藏间放着。如果吊客们能共享离开的人喜欢的音乐和视频等就好了……但事实上这真的非常难。”

 ―作为死亡学者兼医生,您是如何定义死亡的?

“死亡是不是有点像脱下冬天的衣服换上春天的衣服的过程呢。死亡并不是消亡,而是转移了。”

 ―那么应该如何准备死亡呢?

 平时应该与家人多讨论一些有关死亡的故事。虽然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但无非就是回顾那时候过去的时间,写下遗书,并找找喜欢的音乐和画作等。那么一来,对家庭成员们的理解也会对进一步增加。”

 郑教授工作的首尔大学医院整天都很忙碌。采访结束后会,记者看见路过癌症住院区穿梭于那里的人显得十分疲惫。当时脑海中想起了郑教授的一句话。“虽然医生说这样的话就会挨骂,但医院入口处很显眼地贴有‘人类之生老病死乃天之法则”的句子。”意思是说,应该更积极地看待并接受死亡这件事。


李光杓 kp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