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难民?无家可归?建筑为谁而存在?

Posted July. 19, 2016 07:00   

Updated July. 19, 2016 07:08

한국어
建筑或者建筑物,究竟是为谁而存在的?追溯以往,就可以找到答案。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并没有分给为搬运石头而被轧死的劳动者一丝一毫的荣光。历史的潮流,仅仅是把垄断建筑结晶的形象细分了而已。

在8月7日在钟路区雅可美术馆结束的两个企划展“为难民们设计的建筑方案”(一层)和“无家的城市”(二层),能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对于建筑主人公的酸楚。就像展览的题目所揭示的那样,参与展览的作家们探讨了“为没有能力拥有居住空间的人们设计的建筑”的可能性。

一层的展览室,是建筑设计家们在人权活动家、动物保护团体、造景行业人士、文化人类学者等的合作下打造的。讨论的方向虽然多种多样,但相较于看起来比较稠密的一层而言,人们更多时间停留在二层的展览室里。

德国作家法比安·布伦星的“Pay & Sit Private Bench”和英国作家利亚·保罗梅奥的“Space not Spikes”这两个短暂的视频作品,获得了很好的回应。布伦星的作品是公园里的长椅,在屁股坐下的地方安装了金属钉子。如果投下0.5欧元的硬币,钉子就会缩回椅子的里边,人就可以坐下。一旦过了规定的时间,伴随着警报的声音,钉子会再次冒出来。保罗梅奥还展示了在橱窗前栏杆上安装钉子不让露宿者坐下的“抵抗”法。布伦星的视频前,有一张杨贤贞的首尔长椅研究的纸条,证明了布伦星的“钉子长椅”并不是外国才有的存在。

托雷·达比得的视频讲述了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因金融危机而中断建设的一建筑物中出现的非法居住者的故事,中国北京住宅区里年轻移民把军用地下室当作居住地的视频,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建筑为谁而存在?”不管任何时候,此类问题都不太可能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但是,这两个展览起码能够确认,存在这样的疑问总比没有要强得多。展览咨询电话:02-760-4850



孙泽均记者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