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从刘晓波之死看中国人权意识

Posted July. 15, 2017 07:14   

Updated July. 15, 2017 07:51

한국어

  中国的人权运动家、首个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62岁),13日因肝癌结束了人生。他在2009年因煽动颠覆国家罪被判11年有期徒刑入狱,今年5月被确诊进入肝癌晚期,上个月底在危急状态被保外就医,最终仍然以犯人身份离开人世。以他的死亡为契机,批评中国镇压人权的舆论有如水沸。虽然全世界都在为人权斗士的悲痛之死表示哀悼,而中国的舆论却都保持沉默。

 中国民主化运动的巨星刘晓波以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为契机,从学者成为反体制运动家。当时他从美国回国领导民主化运动,2008年主导署名敦促结束共产党一党独裁的“2008宪章”,经历了四次入狱和获释。其夫人刘霞也在森严的监视中被软禁在家。但是,他没有像其他反体制人士一样选择流亡国外,而是忍受了残酷的镇压。为的是信守“独裁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屈服、沉默以及对独裁的赞扬”这一信念。2010年他在狱中听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颁奖仪式上用一把“空椅子”表示坚持。这一次,中国政府没有同意他愿与妻子一道到海外接受治疗的最后恳求。

 自由和基本人权是人类的普遍价值。正因如此,1948年发表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才会强调:“每个人类成员都有天赋的尊严和同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一观念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每当面对侵犯人权的批评,都以“干涉内政”相回应。国际社会为纪念刘晓波为捍卫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而斗争提出了释放请求,但中国表示拒绝。

 中国不仅人权状况糟糕,从它在国际社会上的举动来看,也难以看做是真正的大国。这是因为,中国虽然以“新型大国”自居,但没有显示应有的责任观念和领导力。无论是对韩国部署萨德采取粗暴的报复,还是在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中夸耀实力等,都是霸权主义的典型例子。现在中国对于自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新形象,必须感到沉重的责任。首先,保护像个人的人生是文明国家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不改善粗暴践踏一个人的尊严的野蛮行为,不但成不了世界的领导国家,还会受到文明国家不达标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