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畅销的《死亡赞歌》和完蛋的模仿作《哀伤赋》

畅销的《死亡赞歌》和完蛋的模仿作《哀伤赋》

Posted February. 09, 2018 08:10   

Updated February. 09, 2018 08:10

한국어

  去年因为某知名歌手的自杀,韩国社会曾骚动过一阵子。用歌辞来暗示自己死亡的做法,相当具有冲击性。在日本强占时期,知名人士的死亡也曾受到普通民众的巨大关心。19岁夭折的朝鲜券番(妓院)的舞蹈歌手崔香花(音译,下同)和死亡后被创作成歌曲《姜明花歌》的名妓主姜明花的死亡,就是典型的例子。

  1926年在玄海滩投海自杀的尹心德和金宇振的所谓“殉情”事件,堪称是把名人死亡用于营销的第一个案例。日东唱片公司在尹心德死亡两周后推出《死亡赞歌》,并在广告中宣传尹心德是“最后一刻吟唱死亡赞歌,然后投身沧海的朝鲜的唯一女高音歌手”。日东的“死者营销”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死亡赞歌》那充满忧伤情绪和失落感的歌辞,却进一步刺激了三一运动失败后在年轻人中间蔓延的虚无主义。《死亡赞歌》虽然大销特销,却令日帝感到害怕。这是因为,如果这种情绪一瞬间变成怨恨,转而成为对日帝的愤怒,将会成为无法控制的怒涛。

  《死亡赞歌》中出现的厌世情绪,在1931年的名曲《流浪歌》中达到了顶点。知识分子通过媒体,对流行歌曲助长颓废主义大加挞伐。这是对陷入虚无主义的年轻人的训诫。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歌曲,是1934年日东推出的《哀伤赋》。演唱这首歌曲的,是在日本东京音乐学校专攻声乐的女高音歌手朴景嬉。她与尹心德都是平壤人,作为在全日本新人音乐大会上获奖的唯一一名韩国人,引起了关注。日东唱片公司一眼相中并录用了她。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死亡赞歌》和《哀伤赋》之间,有着极其明鲜的情绪对比。

  《死亡赞歌》写道:“饱含眼泪的世道,如果我死了,是否就会到尽头?寻找幸福的人生啊,得到的只是悲伤,”抚慰了流浪、挫折的朝鲜年轻人的悲伤。而《悲伤赋》的歌辞,“饱含眼泪的世道,如果我死了,是否就会到尽头?寻找幸福的人生啊,不要白白担心,”却是在教训着这些青年。责备。这是《哀伤赋》失败的决定性原因。

  《哀伤赋》的诞生,是因为巧借尹心德大赚一笔的唱片公司,和看不惯朝鲜年轻人、想予以教训的日帝的契合。但是,人们眼中只有尹心德的即视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哀伤赋》和“朴景嬉”。国乐评论家


田承勳 raph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