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因指挥棒而过世的法国作曲家吕利

Posted March. 21, 2017 07:10   

Updated March. 21, 2017 07:18

한국어
音乐家们各自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乐器。指挥家虽然也拿着工具,但并不发出声音。甚至即使没有也无所谓。那就是指挥棒。

 当今这种指挥棒大体上是在1810年至1840年间扩散开来的。浪漫主义初期时代。据悉,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都有着很大的名气的门德尔松在普及指挥棒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旦使用指挥棒,指挥者的节拍和强弱指示显示得很清楚,即使在黑暗的灯光下也可以很容易地看明白。但是因无法体现手指的细腻的表情等理由不使用指挥棒的指挥家也很多。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总监兼英国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家瓦莱里•格里耶夫以拿着只有牙签大小的指挥棒进行指挥而出名。

 但是指挥棒早在比浪漫主义时代更以前的巴洛克时代就已在使用。据悉,在这一时期乐团的合奏本身还不是十分精密,因此不违背节拍进行演奏才是乐团的重大课题。于是乎,鼓励指挥家用沉重的树棒咚咚地敲击音乐厅的地板以保持节拍的一致性。因此,音乐史上著名的事故发生了。

 1687年,曾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的宫廷音乐家作曲家的让-巴蒂斯特•吕利在指挥自己的感恩颂(Te Deum)的过程中被沉重的指挥棒砸到了脚指头,结果伤口化脓导致了败血症,法国古典歌剧和芭蕾的开拓者吕利最终就这样被指挥棒夺走了生命。

 差不多在一个世纪以前,聆听像吕利一样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和“音乐之母”的亨德尔以前的音乐家们的作品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数码时代开启之后,很多国家的初、中期巴洛克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被重新发现,如今更是出现了包括引领他走向死亡的《感恩颂》在内的各种唱片。明天(22日)是“太阳王的男人”吕利因指挥棒而过世的330周年的日子。



柳允钟记者 gustav@donga.com